中華小將的U19之旅已經告一段落了,1勝4敗的結果算是意料之中,但看見媒體總以高度不如人,震撼教育等似是而非的說法來替這次世青賽總結,雖說自己以前的寫球原則是台灣籃球不自己是跑的消息就不寫也不該寫,但實在有些不吐不快。



中華隊輸在高度?


輸在身高的說法是很詭異的,這次世青賽中華隊從賽前策略來看,還是以快制高的老路,中華隊並非沒有針對對手作準備,我大約在U19集訓之初就把去年拉脫維亞在去年U18的幾場比賽轉交給黃萬隆老師,看的出來賽前情蒐是有發揮作用,從中華隊對上拉脫維亞的內容看來,防守策略是收到效果的,比較可惜的防守失誤是讓拉脫維亞開了幾次後門,還有在下手抄球時,沒抄到讓對方直接打到籃下,但台灣小將在上半場幾乎沒讓拉脫維亞打快攻,主因是第一線stop ball做的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沒有讓拉脫維亞打太多無球掩護,至少對上台灣的拉脫維亞,和我看過去年他們在季軍戰海扁塞爾維亞時差不多是兩支球隊,讓去年歐洲第三打的綁手綁腳,中華隊的教練到球員,絕對是感動且值得稱讚的。


但除了感動之外呢?台灣真正該做的是把握難得與世界接軌的機會,不只在球員教練,連球迷媒體都是,台灣近年完全沒有接受過世界列強的刺激,即使看過現在是列強的打法,以不見得能能吸收後應用在台灣球隊的體繫上,反觀西亞這方面就好的多,這幾年西亞國家隊集訓不再限於美國,而是到歐洲去,例如黎巴嫩在09年曾經去過,伊朗在去年世錦賽前也曾前往歐洲,今年伊朗去歐洲打熱身賽,約旦今年也會去,相對來說,東亞國家在這方面作的沒系統也沒繼續維持,如果我沒記錯,只有中國和日本曾在前幾年短暫找歐洲國家熱身,今年中國也有打算去歐洲集訓備戰亞錦賽,但已經中斷好幾年了。


扯遠了,要說的是,不是被歐洲電過就能知道現在世界潮流是什麼,有人明白對上拉脫維亞第三節是怎麼被打爆的?拉脫維亞在中場後慢慢找回習慣的進攻節奏和打法,半場運用大量掩護創造投籃和籃下空檔,此時中華隊的防守腳步較上半場慢了一些,此消彼長下,中華隊面對拉脫維亞進攻顯的難以招架,看起來像是拉脫維亞超過6呎7吋以上的鋒線球員也能砍三分射死台灣小將,但實則是半場配合與觀念比我們好了不止一級,中華隊與國外相比是從觀念,打法的全面落後,應該不少球迷現在世界潮流是motion offense,但鮮有人真的瞭解motion是什麼,,在motion的球風下,團隊配合遠重於個人技巧好壞,或者說,團隊進攻能cover球員的不足,不會運球的矮四號只要有跑位觀念和外線能力,即使進攻唯有一投,也能打好功能性三號位,例如西班牙無敵艦隊時代的隊長Carlos Jimnez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四節的拉脫維亞進攻找回自己擅長的打法,也比較像我去年看過的歐洲季軍,他們走的是正統歐洲motion路數,強調有球與無球掩護及走位製造空間的概念,這是最典型的歐式motion套路,表面上看來,體力下滑的中華隊在換防與盯人腳步慢了而分差被拉開,但實際上是更明顯的是,亞洲籍教練幾乎沒有面對大量motion的應對經驗,體能高檔時尚且能用積極和拚勁彌補其不足,但在世青的層級,不可能要求40分鐘永遠維持一樣的防守強度,連美國也做不到,遑論非歐美國家。拉脫維亞球員的基本技巧不夠細膩,球員素質也非歐洲頂尖,motion打的比他們更好的國家不在少數,但打垮中華隊也足夠了。


從進攻上來看,中華隊的半場進攻中無球掩護不太多,即使是對球的擋拆配合,大多是以外圍球員作終結為主,更多的進攻還是以快速反擊和球員機遇戰,基本上與世界主流的打法有一段差距,motion當然不單只有高度足夠的國家才能打,身高不足的國家一樣能有其他應用(有關這部份,請參考schumi 1102大寫的好文http://ppt.cc/ZaK_  )


理論上來說,籃球賽中年紀越小的比賽越有可能出現以小剋高的情況,更精確一點的說法,在青年比賽中,絕對高度與優勢不一定畫上等號,例如過去中華隊在亞青賽中屢次上演以小博大,就是最好例子,說的明確點,台灣以機遇戰為主的打法對付亞洲國家或許還可一拼,但面對更強的對手就顯的有力未逮,U19世青賽已經不能當作是一般的青年比賽,從U18開始,歐洲球員不單只是身體轉大人,而是球員逐漸進入成人組的職業聯賽,甚至已經在成人級賽場站穩,但多數東亞國家在這個年紀的打法和訓練依舊停留在青年階段。


台灣在進攻碰到的問題除了機遇戰大於motion系統戰,最明顯的問題是外線命中率狂掉,扣掉對突尼西亞的那場排名賽,團隊三分球大概只有兩成出頭,主要原因是在比賽強度前所未聞的情況下執行大量盯人和壓迫,命中率下滑是必然的,這種情況最嚴重的亞洲國家是台灣,韓國的運氣比較好一些,首戰碰到的加拿大基本上是2軍,與去年拿下美洲第三名的那支球隊差了兩個等級,第三戰碰到的主力休戰克羅埃西亞,但第二場碰上立陶宛問題比中華隊只多不少,全場三分球投27中3。


在這個階段要求亞洲國家把整支球隊的外線練準是不太合理的,除了防守耗費體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手的身體素質高出一大截,練準外線是事倍功半,真正可以做的,是培養至少一個具有二號位高度的雙能衛,不一定要有控球後衛的傳球視野,但至少要能切入,並能作為play maker,讓場上多一個球員能發動攻擊,當然進攻選擇和搭配也更活,這也是NCAA和歐洲國家在motion的配置上常用的方法,西亞有看到一些,但東亞國家還沒看到類似的組合,亞洲教練也少有類似的思維,總歸一句,平日接觸和世界潮流有一段落差。


身高差距?對也不對,這是非常表面的說法,講身體素質差異還比較精準一些。中華隊防守拚勁固然值得肯定,但輸在身高?別鬧了,對可以改進的地方沒有更深的琢磨,不探究自身與世界的差距,只把失敗推給先天差距,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我不滿的是相關專家沒有對此有更深入的剖析,從這點可以知道,教練/球員/球迷/媒體會有把這次經驗看成切身之痛般重視的肯定不太多。



聯賽強度的差異與球員養成


這裡要說的不是台灣小將的防守只有拚勁和積極可取,更不是教練組的策略失當,再次強調,這次參與世青集訓的任何一個隊員,相關人員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在經費只有不到300萬又不能一次到位的情況下。


在這個階段上,中華隊在世青前受限於預算,除了去一趟中國和當地NBL及CBA球隊打打熱身賽,大多只能和準SBL練習,這樣能吸收到多少世青賽可用的經驗?其他歐洲國家早已進入備戰狀態,澳洲和美國也曾在六月中赴歐參與四國Global Game,中國U19在中華隊5月開訓時已經集訓超過一個月,並已經赴美和美國排名前十名的高中球隊進行完一系列比賽,準備前往歐洲與皇家馬德里,立陶宛及塞爾維亞豪門的青年隊進行四國邀請賽,返回中國後還在自家舉辦青年級邀請賽繼續磨練。

這次中國的成績如何大家應該很清楚,球迷該體認到的不是竊笑中國對上埃及馬失前蹄而被淘汰,而是中國做了這樣的準備在世青賽尚且不足,其餘亞洲國家更應該用什麼角度來面對世界?


17~22歲是球員進步最快的年紀,也是亞洲國家(不單指台灣)和歐美差距拉開最大的階段,18歲以前的亞洲和歐洲球員差距還不明顯,如去年U17世青賽中國還能拿到第七名,韓國雖然五戰皆墨但僅只有一場比賽分差超過20分。原因在於,美國這個階段有NCAA繼續讓球員成長,歐洲球員則是已經慢慢進入成人的職業隊,Jonas Valanciunas已經拿過立陶宛成人聯賽的明星賽MVP,其餘東歐豪門也會開始將青年隊中的明日之星拉上一隊,而青年隊的暫時打不到比賽但仍有潛力的球員則以租借的方式借給競爭力較差的球隊,讓他們也能順利出現在成人級的賽場上,甚至是放到稍差他國聯賽磨練,這些歐洲小朋友不能算是站穩職業隊的腳步,但至少更高強度比賽的刺激是少不了的。


這個階段一年可以讓球員進步多少?以現在世青賽表現來看,去年歐洲U18的最佳五人只剩MVP Valanciunas仍然是球隊第一人,其他球員連球隊第二號得分手都算不上(包含Davis Bertans),甚至有些已經被擠到替補席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世青賽許多歐洲國家,派出的不是最強的陣容,而是加入已經有聯賽基礎的17.18歲小球員,亦即首要目的在於培養球員,例如波蘭以去年U17拿下第二的陣容為主體,克羅埃西亞在賽前加入了年僅17歲的小神童Dario Saric(他已經在克羅埃西亞強權KK Zagreb打了兩年成人比賽)。


在這樣的情況下,更能充分說明平日比賽的強度對於球員成長有多重要,而台灣球員過了18歲,除了現在少數能出國的球員,幾乎沒有機會接受這樣的刺激,從莊宗勳因為在台灣沒有學籍就不能返台,而相關單位亦沒給予積極協助的例子看來(換言之,以莊的狀況,請相關單位安排讓他申請交換學生的學校很困難嗎?),能讓多少小球員對出國抱有籃球夢?留在台灣的球員進入大學之後,不要不進反退就不錯了,當環境相較歐洲已經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加強颱灣籃球的競爭力必須從改善基層環境做起,但這是需要長期投資,現在籃協新官上任講求的是立竿見影的實績,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輪的到這個部份?當我們關起門慢慢整頓國內死水的時候,世界離台灣正越來越遠。


球員的未來


從球員表現來談這次的世青賽來看中華隊兩位最重要的球員陳盈駿和胡瓏貿,這兩個球員被認為是最有機會出國的球員,也是普遍被看好成為未來中華隊的戰力,陳盈駿的狀況比較明確,他在五月已經在Nike安排下去過今年的Jordan Classic,這次的與世青賽他也是最能應付世界級防守壓力的球員,這是未來出國挑戰最大的本錢,透過今年表現找到Division 1競爭力中等的學校或是前往BYU-H應該不是問題,尤其看過今年BYU-H的控球,嗯…陳盈駿如果選擇去夏威夷,應該很快就能搶上先發了。


胡瓏貿的問題很明顯,過去他在HBL賽場上靠著高人一等的身高和少見的機動力吃遍台灣,但現在碰上身體素質更強的對手就吃不太開了,這也是我過去在台籃和HBL板不斷提及胡瓏貿過度依賴身體條件,而基本技術還不夠水準,但不論如何,面對拉脫維亞胡瓏貿第一步爆發力依然能夠切入得分,證明他的身體素質比起歐洲球員並沒有吃虧到哪去,以他穿鞋超過6呎5吋的高度和體能在NCAA打三號已經是中等以上的高度,未來重點是加強技巧面的磨鍊。



結語

這次世青賽能檢討和吸取外國經驗的地方太多了,不單只是在黃萬隆教練,助教及小球員能學到東西,台灣也不是沒辦法接軌世界,只是中間掉了好幾個環節,從教練到球員,媒體到球迷都是一個整體,世界各國列強的資訊不難掌握和取得,但如果沒人把正確的資訊解讀給大眾知道,台灣籃球的進步永遠是牛步,台灣球員素質在世青賽上和其他國家有沒有差?當然有,但本文一再強調,那是檢討完其他缺點再來無可奈何的東西,從這次世青的經驗來看,與世界的差距究竟是給台灣籃壇當頭棒喝,或是讓代表隊以外的相關人員繼續溫水煮青蛙,應該很快就有答案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